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建议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推进新型智慧食品监管 北京科技报10月26日电(记者吴业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向十八次会议提交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6日召开。由议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报告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并加强对网络餐饮等新食品业态的监管。报告指出,虽然实施日本食品安全法的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食品安全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能力不足,影响了执法和评估的有效性。风险监测样本数量与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新食品、新食品业态监管不及时,食品安全隐患难以发现和早期预警。报告称,基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和食品检验机构存在投资不慎、设备设备老化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一半以上的快速食品检测试剂盒面临被丢弃的风险,导致检测不快速、不准确,甚至无法检测。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食品需要检测的参数不断增加,一些现有的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此外,报告指出,新型食品商业模式灵活、跨区域属性强、数据更新快。非法活动往往是隐蔽的和网络化的。现有监管力量和技术手段不能满足形势需要,需要加强信用监管和审慎监管。报告对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例如,报告建议整合现有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推动数字化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配送、销售全链条进行智能监控,提高食品可追溯性。加强现代信息化应用推动传统监管方式向智能化监管方式转变,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同时,报告建议,及时出台新原料、新生产加工食品等食品安全标准,加强生产经营标准制定,将标准动态更新与定期更新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必须遵循的标准。此外,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机构规范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风险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提高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推动风险监测机构、检验机构设备装备更新换代,完善交流机制。监管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食品安全检验资源的利用机制。提高整体利用效率。
吃瓜热门